癌症和心血管病是当代人类最重要的死亡威胁。特别是癌症,确诊尤如宣判死亡,令人绝望,我们急切期盼治疗癌症的奇迹出现。
治疗癌症的药物品种繁多,但疗效大多不尽人意,而且副作用较大。其中要数分子靶向药物最具有神奇感了。与普通化疗药物不同的是,分子级别的靶向药物可以像导弹一样瞄准癌细胞精准开火,而对正常细胞却没有伤害,治疗效果好并且副作用小。
伊马替尼是小分子靶向药物的代表,它的诞生来之不易。从1960年发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能和第22条染色体有关,到20世纪90年代初合成了对相关蛋白有抑制作用的伊马替尼,再到2003年完成伊马替尼Ⅲ期临床试验,经过了40年的历程。它代表了抗癌药物研发的最高成就,可以说是抗癌新药研发的一个奇迹。
但是,一个药物科学原理的神奇,并不等于临床疗效的神奇。一个药物的真正疗效必须通过科学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才能加以确认。对于抗癌药而言,评估其疗效的终末结局指标是“生存时间”。2003年,有关伊马替尼的1106例临床试验显示,伊马替尼组治疗慢粒18个月的癌症无进展率为96.7%,对照组为91.5%;5年生存率为89%,对照组为70%;10年生存率为83.3%,对照组为78.8%。因该项研究未详细观察“生存时间”,故尚不能准确判定临床疗效。
伊马替尼问世后,其它靶向抗癌药物的研究开始活跃。2010年,一项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显示,平均生存时间6.9个月,与化疗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2018年6月,一项呋喹替尼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试验显示,平均生存时间9.3个月,比安慰剂对照组延长2.7个月。2018年7月,一项卡博替尼治疗肝癌的临床试验显示,平均生存时间10.2个月,比安慰剂对照组延长2.2个月。
总之,治疗癌症是当今世界性难题,靶向抗癌药物能将晚期癌症病人的总体生存延长几个月,甚至更长一些,这已经是奇迹了。新的靶向抗癌药原理上很神奇,价格也很昂贵,但不能因此就认为新药能救命,或者能治愈癌症,这种预期是误解和误导。
是否一定要用上这种所为“神奇”的抗癌新药,对于每个病人都是困难的抉择,取决于很多因素。只有充分了解有关治疗的效果、副作用和治疗费用等,并根据自身情况,才能做出明智的决定。
(摘编自《健康报》,原文作者香港中文大学唐金陵教授)